今年以來,一些地方紛紛成立由地方國企控股或獨資的低空經濟公司,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從貨運物流到客運載人,從偏遠的郊外到人類活動密集的城市,隨著低空空域的逐步放開,低空經濟的商業化路徑日趨明朗,顯示低空經濟業態強大的創新活力,也展現出其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突破發展,低空飛行器零部件和整機的研制日漸走向成熟,疊加政策紅利、資本推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低空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據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面向通用、警用、海關和部分軍用航空器的研發制造類產業規模占整個低空經濟總產值的88%,是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的主體部分。
一方面是前景廣闊,另一方面是各地在發展低空經濟過程中仍面臨不少難題。首要挑戰是人才缺口的填補。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從研發制造端到應用端,再到操作維護端,催生了大量新崗位人才需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此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在低空經濟相關崗位中,僅無人機操控員這一新崗位的人才缺口就高達100萬人。此外,受法規滯后、操作者素質參差不齊、監管難度大等多重因素制約,低空飛行的安全管控也是一個重要挑戰。這些挑戰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并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
有效緩解低空經濟發展相關行業的人才短缺問題,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產教融合是一條可行路徑。一方面,立足低空經濟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帶動性強的特點,推動高校、職業院校和企業深度合作,共同開展專業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設計,科學構建低空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精準對接;另一方面,加快整合相關行業和高校資源,通過共建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為實踐教學、技能培訓提供真實場景,精準培養低空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可以預見,受益于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低空飛行器數量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將呈現爆發式增長,部分低空空域必然出現擁擠狀態。如何確保它們有序飛行,是擺在相關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重點是要加快制定出臺涵蓋航道設置、飛行器行駛規則、紅綠燈制度等內容的低空空中交通規則,以確保低空飛行安全、有序。目前,蘇州在這一方面率先作出了有益探索,于2024年7月份發布了全國首部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規則。在規則制定和完善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低空雷達、光電視頻等技術手段,實現對低空飛行過程的有效管控。
在低空經濟發展過程中,安全問題依然是重中之重。隨著低空飛行頻次和廣度的指數級增長,一些低空飛行器存在“看不見、呼不到、管不住”的安全隱患,給低空領域的安全飛行帶來嚴峻挑戰。從統籌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角度出發,應進一步增強低空飛行安全風險防范能力,發揮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新技術在精準性、預見性、協同性等方面的優勢,優化整合飛行保障服務體系,有效識別飛行風險,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真正實現低空飛行“可監視、可規避、可控制”。
原標題:蓄力助推低空經濟高飛
文章來源: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502/19/t20250219_39296158.shtml
|